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> 正文

后赤壁赋

〔北宋〕苏轼

后赤壁赋
北宋·苏轼

是岁十月之望¹,步自雪堂²,将归于临皋(gāo)³。二客从予,过黄泥之坂(bǎn)⁴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⁵。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⁶。已而叹曰⁷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(yáo)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⁸?”客曰:“今者薄暮(bó mù)⁹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(lú)¹⁰。顾安所得酒乎¹¹?”归而谋诸妇¹²。妇曰:“我有斗酒¹³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须¹⁴。”于是携(xié)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¹⁵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¹⁶!

予乃摄衣¹⁷而上,履巉(lǚ chán)岩¹⁸,披蒙茸(róng)¹⁹,踞(jù)虎豹²⁰,登虬(qiú)龙²¹,攀栖鹘(hú)之危巢(cháo)²²,俯冯夷(féng yí)之幽宫²³。盖二客不能从焉。划然长啸²⁴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予亦悄然而悲²⁵,肃然而恐²⁶,凛(lǐn)乎其不可留也²⁷。反而登舟²⁸,放乎中流²⁹,听其所止而休焉(yān)³⁰。

时夜将半,四顾寂寥(liáo)³¹。适有孤鹤,横江东来³²。翅如车轮,玄裳缟(gǎo)衣³³,戛(jiá)然长鸣³⁴,掠予舟而西也³⁵。须臾(yú)客去,予亦就睡³⁶。梦一道士,羽衣蹁跹(pián xiān)³⁷,过临皋之下,揖(yī)予而言曰³⁸:“赤壁之游乐乎?”问其姓名,俛(fǔ)而不答³⁹。“呜呼!噫嘻⁴⁰!我知之矣。畴(chóu)昔之夜⁴¹,飞鸣而过我者⁴²,非子也耶⁴³?”道士顾笑⁴⁴,予亦惊寤(wù)⁴⁵。开户视之,不见其处。


译文

这一年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临皋亭。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,一起走过黄泥坂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,叶全都脱落。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,抬头望见明月高悬。四下里瞧瞧,心里十分快乐;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,相互酬答。过了一会儿,我叹惜地说:“有客人却没有酒,有酒却没有菜。月色皎洁,清风吹拂,这样美好的夜晚,我们怎么度过呢?”一位客人说:“今天傍晚,我撒网捕到了鱼,大嘴巴,细鳞片,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。不过,到哪里去弄到酒呢?”我回家和妻子商量,妻子说:“我有一斗酒,保藏了很久,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。”
就这样,我们携带着酒和鱼,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。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,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;山峦很高,月亮显得小了,水位降低,礁石露了出来。才相隔多少日子,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!我就撩起衣襟上岸,踏着险峻的山岩,拨开纷乱的野草;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,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,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,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。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。我大声地长啸,草木被震动,高山与我共鸣,深谷响起了回声,大风刮起,波浪汹涌。我也觉得忧愁悲哀,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,觉得这里令人畏惧,不可久留。回到船上,把船划到江心,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。这时快到半夜,望望四周,觉得冷清寂寞得很。正好有一只鹤,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,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,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,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,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,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。
过了会儿,客人离开了,我也回家睡觉。梦见一位道士,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,轻快地走来,走过临皋亭的下面,向我拱手作揖说:“赤壁的游览快乐吗?”我问他的姓名,他低头不回答。“噢!哎呀!我知道你的底细了。昨天夜晚,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,不是你吗?”道士回头笑了起来,我也忽然惊醒。开门一看,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。

词句注释
1. 是岁:此年,即元丰五年。 望:十五。
2. 步自雪堂:从雪堂步行出发。雪堂,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,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,在黄冈东面。堂在大雪时建成,画雪景于四壁,故名“雪堂”。
3. 临皋(gāo):亭名,在黄冈南长江边上。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,不久就迁至临皋亭。
4. 黄泥之坂(bǎn):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“黄泥坂”。坂,斜坡,山坡。文言文为调整音节,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“之”字,如欧阳修《昼锦堂记》:“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。”
5. 木叶:树叶。
6. 行歌相答:边行边吟诗,互相唱和;且走且唱,互相酬答。
7. 已而:过了一会儿。
8. 如此良夜何: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?如……何,怎样对待…… “如何”跟“奈何”差不多,都有“对待”“对付”的意思。
9. 今者薄暮:方才傍晚的时候。薄暮,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。薄,迫,逼近。
10. 淞江之鲈(lú):鲈鱼是松江(现属上海)的名产,体扁,嘴大,鳞细,味鲜美。
11. 顾安所得酒乎: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?顾,但是,可是。安所,何所,哪里。
12. 谋诸妇:谋之于妻,找妻子想办法。诸,相当于“之于”。
13. 斗:古代盛酒的器具。
14. 不时之须:随时的需要。须,通“需”。
15. 断岸千尺:江岸上山壁峭立,高达千尺。断,阻断,有“齐”的意思,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。
16. 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:才过了几天啊,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,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。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。前次游赤壁在“七月既望”,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,时间很短,所以说“曾日月之几何”。前次所见的是“水光接天”,“万顷茫然”,这次所见的是“断岸千尺”“水落石出”,所以说“江山不可复识”。曾日月之几何,也就是“曾几何时”。曾,才,刚刚。这样用的“曾”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。
17. 摄衣:提起衣襟.摄,牵曳。
18. 履巉(chán)岩:登上险峻的山崖。履,践,踏。巉岩,险峻的山石。
19. 披蒙茸:分开乱草。蒙茸,杂乱的丛草。
20. 踞(jù):蹲或坐。虎豹:指形似虎豹的山石。
21. 虬龙: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。虬,龙的一种。
22. 栖鹘(hú):睡在树上的鹘。栖,鸟宿。鹘,意为隼,鹰的一种。
23. 俯冯夷之幽宫: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。冯夷,水神。幽,深。这两句是说,上登山的极高处,下临江的极深处。
24. 划然长啸:高声长啸。划,有“裂”的意思,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。啸,蹙口作声。
25. 亦:这个“亦”字是承接上文“二客不能从”说的。上文说,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;这里说,及至自己发声长啸,也感到悲恐,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。悄然:静默的样子。
26. 肃然: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。
27. 留:停留。
28. 反:同“返”。返回。
29. 放:纵,遣。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。
30. 听其所止而休焉: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。
31. 四顾寂寥:向四外望去,寂寞空虚。
32. 横江东来: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。
33. 玄裳缟(gǎo)衣:下服是黑的,上衣是白的。玄,黑。裳,下服。缟,白。衣,上衣。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,尾巴是黑的,所以这样说。
34. 戛然: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。如白居易《画雕赞》“轩然将飞,戛然欲鸣。”
35. 掠:擦过。
36. 须臾客去,予亦就睡: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,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,看下文的“开户”便明。
37. 羽衣翩仙:穿着羽衣(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),轻快地走着。翩仙,一作“蹁跹”。
38. 揖(yī)予:向我拱手施礼。
39. 俛(fǔ):同“俯”,低头。
40. 呜呼噫嘻:这四个字都是叹词,也可以呜呼,噫,嘻分开用,或者呜呼,噫嘻分开用。
41. 畴昔之夜:昨天晚上。此语出于《礼记·檀弓》上篇“予畴昔之夜”。畴,语首助词,没有实在的意思。昔,昨。
42. 过我:从我这里经过。
43. 非子也耶:不是你吗?“也”在这里不表示意义,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。
44. 顾:回头看。
45. 寤(wù):觉,醒。

苏轼

苏轼

苏轼(1037年—1101年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。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市)人,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三人并称“三苏”。
嘉祐二年(1057年),参加殿试中乙科,赐进士及第(一说赐进士出身)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参加制科考试,授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。宋神宗时,曾在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,出任兵部尚书、礼部尚书等职,外放治理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。随着新党执政,又被贬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时,获赦北还,病逝于常州。南宋时期,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
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其文著述宏富,纵横恣肆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;善书法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合称“宋四家”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寒食帖》《潇湘竹石图》《枯木怪石图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