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古诗 > 正文

菩提偈

〔唐代〕慧能

菩提偈(pú tí jì)¹
唐代·惠能

其一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²。
佛性常清净³,何处有尘埃⁴!

其二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
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

其三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本来无一物⁵,何处惹尘埃!

其四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⁶?
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

译文

其一
本来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
只要佛性清净,哪里会有什么尘埃?

其二
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, 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镜台。
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

其三
原本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
本来就是四大皆空,到哪里染上尘埃?

其四
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,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?
以此进行修行自身,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!

词句注释
1. 菩提:梵文Bodhi音译,意为觉智等,用以指人如梦初醒,豁然开朗,顿悟真理,达到佛的境界。偈,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。
2.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: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,可理解为“本无菩提树,亦非明镜台”。这两句是针对神秀《无相偈》的前两句所作,应联系在一起理解。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。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,据《资持记》下二之三:“坐禅之处,多悬明镜,以助心行。”
3. 佛性:梵汉并译名词,意译为“觉性”“如来性”,有时被称为“涅”,或叫“真如”,也是“如来藏”的异名,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。清净:佛教术语,远恶行,离惑垢,称为清净。
4. 何处有尘埃:针对无相偈的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所作,佛性清净,色即是空,所以尘埃也是空。尘埃,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。《净心戒规》云:“云何名尘,沾污净心,触身成垢,故名尘。”
5. 本来无一物:菩提体性,本自离一切相,无染、净等任何二边分别,觅尘垢了不可得,无可拂拭。
6. 玄:奥妙,玄机。《道德经》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
慧能

慧能

慧能(638-713),亦作“惠能”,唐代高僧,禅宗南宗创始人,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。
据《宋高僧传》等记载,俗姓卢。原籍范阳(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),生于南海新兴(今属广东)。三岁丧父,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。因听人念《金刚经》,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,于是在龙朔元年(661年,一说咸亨间[670-674])时,赴黄梅参见弘忍,作“行者”,在碓房舂米。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,命寺僧各作一偈。上座神秀主张渐悟,作偈曰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慧能主张顿悟,让人代书偈曰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(此句按敦煌本《坛经》作‘佛性本清净’),何处惹尘埃。”得到弘忍赞许,密授法衣。因惧人争夺法衣,回到岭南,混迹市间十六年。仪凤元年(676年,一说垂拱年间[685-688]),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,得以落发,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。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,弘扬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悟法门。
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“渐悟”相对,史称“南顿北渐”、“南能北秀”。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,均辞。圆寂后,受唐宪宗追谥为“大鉴禅师”。